看見攝影裡的聲音 - Rinse.io 專訪, 2014

日前有幸接受線上攝影誌 Rinse.io 的訪問,談「黑暗聆聽」系列作品背後的心路歷程。


在藝術史中,視覺與聽覺間的關係一直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命題。
當兩種不同感官經驗相互影響時,會迸發出什麼靈感呢?

李岳凌 (Yehlin Lee) 是位優秀的台灣攝影家。日前他與 Rinse 分享了他的創作「黑暗聆聽」(Listening to the Dark)。在他眼中,攝影是一種認識自我以及與外在世界關係的方式。他同時相信,「品味」與「內在力量」是攝影及藝術創作之必要。即是,打破藝術分類、時間、空間與文化的界線,並透過觀察感官經驗來了解自我,才能得到個人性的原創能力。

 

…不禁令我這麼想:如果台灣形塑了今天的我,那麼這島嶼的黑暗角落,是否也反映了自己從未覺察到的那一面?
 
總在天色方暗時,我帶著相機,走在城市邊緣,將注意力移向耳朵,遠離城市的喧囂……
 

其實他從2001年起就開始創作,不過是在聲音藝術領域,而非攝影。當時他受了知名聲音藝術家姚大鈞的影響,開始創作電子原音音樂,具象音樂,以及人文音景錄音。

據他說,姚大鈞當時所製作的網路廣播節目「前衛音樂網」是至今最廣泛且深入的聽音經驗,可以說這些節目,奠定了他藝術追求之路的基礎。所有節目依舊能在此下載

lttd_04.jpg

您過去以音樂與聲音領域為專業,是怎樣的契機讓您接觸攝影呢?

早年從事聲音藝術,也與互動媒體藝術沾上邊。但過了一段時間後,對外在藝術環境的浮躁感到失望,內在也覺得自己的作品程度無法超越過往大師,陷入嚴重低潮,只能全部放掉,什麼都不做,轉向瑜伽練習,調養身心。

過了兩三年,直到2011年末因緣際會參加一個攝影課程 “ExLab” 才開始攝影。2012年中,又幸運地吊車尾進入張乾琦攝影工作坊,就這麼拍到現在。

 

您提到,「在視覺領域內追求聲音美學」,在攝影與聲音創作的過程有何異同?又是如何互相激盪呢?

Visual/Musical間的關係一直是歷史上藝術創作的一大命題,其中之一是共感 Synesthesia,有人天生能夠聽見顏色,或是看見聲音,我沒有這種特殊能力,但是隱約中能感受到顏色/音色之間的關係,時間的留白/畫面中的空間感,旋律/線條間的關係等等。除此之外,作品於我更重要的,是要禁得起反覆品味的後勁。

做聲音時是一個人在工作室內,純粹的內心工作,而攝影則是得要往外走,與世界和人群連結,這是最大的差異。

對您來說,攝影是怎麼樣的存在與意義呢?

如同所有好藝術一樣,是種持恆的,接近自我的練習。



請問您是受到如何的啟發而拍攝了“黑暗聆聽”系列作品呢?其主旨為何?

我的攝影方式不是從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出發,再去找有何可拍,或去設計要拍什麼。反而我拍的是任何吸引我的事物,持續累積了一些東西之後,看這些照片為何吸引我,自己的觀察方式有了什麼變化,不斷磨練眼力。這些變化也許都不是自己的意識層面上的,而是更底層、更具身體性,也更靠近直覺的。

在2013年末,參加 Alex Webb & Rebecca Norris Webb 的 Project Workshop。不得不佩服前輩們的功力,他們所青睞的照片,和我自己所挑的大異其趣,可以說他們把我照片中,沒有意識到的自我給挖了出來。

後來才發覺這些夜間景象,的確跟我以往的聲音藝術創作有所關連。以前的聆聽經驗與演出狀況,是在全無燈光一片漆黑中,有些演出甚至是要用布條遮眼。人腦在一般情況下,注意力七成以上是用來處理視覺情報,當你身處黑暗時,才能完全進入聲音世界之中,真正專心聽,那樣的感官經驗是完全不同的。

於是,才將此系列定名為「Listening to the Dark 黑暗聆聽」,也可說是由感官體驗與身體實踐後所得出的概念。

拍攝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或者挫折發生嗎?您的反應為何?

如此的拍攝方式 99.9% 都是失敗與挫折,但 0.1% 的甘甜就足以彌補。比方那張牆頭上的公雞,是在鹿港拍的,回去才發現肚皮上被小黑蚊叮了一整圈,苦不堪言。

 

 

在本系列中,您最喜歡或者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幅呢?

最末張。

 

請對正在觀賞”Listening to the Dark”的觀眾說幾句話。

別想太多,別急著想解讀出些什麼,給自己多點時間,慢慢地感覺。